让美国导演向中国人道歉的她,再一次感动中国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文娱 Author 余驰疆
陈贝儿的镜头下,
我们看到的
不仅是不再物质贫穷的中国,
更看到了扶智与扶志带来的思想脱贫。
作者:余驰疆
外柔内刚,用来形容陈贝儿再恰当不过。
她高挑大方,谈吐优雅,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精英范儿。她本可以美美地做一名主播,每天定时出现在香港民众的电视里,讲讲香江两岸的风云变迁,谈谈狮子山下的沧海桑田——如同TVB电视剧里最常看到的优秀职场女性那般。
然而,她并没有这样。在职业生涯最稳定的阶段,陈贝儿开始尝试媒体行业最辛苦、最奔波的领域——纪录片。
她曾穿过动荡的尼日利亚,奔赴战乱的埃及,素面朝天,经历兵荒马乱。
为了呼唤更多人关注香港残障儿童的生活,她花费大量时间、精力来研究相关福利机构,奔走拍摄。
为了向世界展现中国扶贫最真实的一面,她历时3个月,横跨内地6个省份,深入14个贫困地区,从雨林到荒漠,从湿地到高原,拍摄出纪录片《无穷之路》。
也是这部纪录片,让她与中国航天人、杨振宁、苏炳添等热门人物一起,荣获“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。
“我们看到许多西方媒体质疑,联合国都说要到2030年才能全面脱贫,中国怎么可能提前10年做到。”回忆拍摄《无穷之路》的初衷,陈贝儿对人民文娱记者说,“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,必须要亲身去看、去听,不能单纯看别人的报道就信以为真。”
5个人的乘风破浪
《无穷之路》何以感动中国?首先一定是因为它的真实。
4个香港人、1个广州人,5个人的制作团队包含主持、编导、摄像,几乎是同体量作品的极限操作了。
他们用小板车拉着一堆机器,翻山越岭,许多镜头甚至是陈贝儿拿自拍杆拍摄的。比如,在用索道横渡怒江时,她左手扶着绳索,右手拿着机器,一边颤抖,一边拍摄。
与大部分同类型纪录片的宏大叙事不同,《无穷之路》几乎都是小视角的跟拍。正因此,观众仿佛进入了陈贝儿的摄制组,看到了这条路上更触动心弦的人与事。
在四川凉山悬崖村,为了感受当地人上下山的艰辛,陈贝儿爬上2556级钢梯,每次都得花费13个小时。爬到最累的时候,她气喘吁吁地对镜头说:“给我半分钟,30秒(休息下)。”接着又继续上路。
“爬到中间真的有点吃不消,我旁边的悬崖飞人就一边扶着我,一边跟我说赶快欣赏一下风景。我当时想你开什么玩笑?我都已经脚软了!”
陈贝儿说,“但他这句话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,我们都市人会遇到很多觉得过不去的苦难,但是你看悬崖村的人,每天要走过这样一段路,每一级台阶都很艰难,他们还是会提醒我要欣赏风景、欣赏生命,这个就是非常了不起的。”
2020年,在“精准扶贫”的支持下,悬崖村村民集体下山,住进政府特别设立的安置区,绿化、医院、学校、超市应有尽有,他们终于拥有了电器齐全的家,摆脱了“天梯回家”的命运。
在云南,陈贝儿跟随村医邓前堆体验怒江上的滑索,感受当地医生“拿命看病”的辛苦生活。57岁的邓前堆大半生都在怒江的滑道上穿梭,当地的医疗队换了一波又一波,只有他坚守了37年,留下了一腿的伤病。
坚守,出自一个承诺。
37年前,邓前堆生了一场大病。当地村医悉心照顾他住院一个星期,终于治好。出院后,医生问他想当医生么?他说想。就这样,师父将他送去乡医院进修,学成归来后师父与他约定:“要好好守护村里的人,不要半途而废。”
这个约定,一定便是37年。
2016年,国家投入9500亿,在贫困落后地区铺设交通网络,怒江溜索被改造成大桥,“索道医生”终于成为过去的传说。
在《无穷之路》里,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扶贫之中的艰辛,也看到了中国式扶贫的智慧。
凉山脚下夙兴夜寐做调研、写方案的地方书记,怒江山区里教失学儿童理发、烹饪、乐器的专业学校,理塘县城里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振兴地方经济的年轻人……
贫者与扶贫者,共同编写着名为“改变命运”的史诗。就像怒江的乡村教师胡丽梅对她的学生说的:“我们通过改变你们,再改变你们的下一代,再下一代就是我们想看到的了。”
胡老师的学校里,一个叫阿恰达的女孩对陈贝儿的镜头说:“我现在就喜欢做菜,长大了想自己开一个饭店。至于结婚,以后再说。”——曾经,她以为嫁人是身为女孩唯一的出路。
陈贝儿的镜头下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不再物质贫穷的中国,更看到了扶智与扶志带来的思想脱贫。这也是我们为之感动的深层原因。
《无穷之路》的初衷,来自好奇心,也来自使命感。
2021年,陈贝儿看到大量外媒质疑中国扶贫的报道,她抱着求真的心态,决定亲眼去看,亲耳去听,亲身去经历,向香港青年和世界媒体展现中国扶贫最真实的一面。
她说:“传媒人应该要有使命感。”
19年前,刚刚在加拿大读完新闻传播专业的陈贝儿回到香港,恰逢香港有线的娱乐新闻台开台,内外兼修的陈贝儿顺利成为香港第一批娱乐主播。
在做娱乐主播的日子里,陈贝儿就已经展现出了外柔内刚的性格。
2004年,她奔赴戛纳电影节专访木村拓哉,谁知木村临时改了行程,拒绝了所有媒体准备直接飞回日本。在所有媒体打道回府的时候,陈贝儿跑到酒店楼下蹲守好几个小时,终于等到了木村拓哉。
“他们可能也觉得怎么会有一个女生这样痴痴地等,他经纪人也很好,就给我挪出了短短3分钟的时间。”也因为这三分钟,陈贝儿成为那次唯一得到专访的媒体人,在圈内声名大噪。
另一次的戛纳电影节,更让人对陈贝儿刮目相看。2007年戛纳,好莱坞电影《十三罗汉》的记者招待会现场,有外国记者请华裔演员秦少波讲一段英文,目的就是嘲笑他英语差。陈贝儿当场反击,质问导演:“为什么要把中国演员拍得像小丑一样?”
“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是讲中国话的,英语讲不好又怎样?不应该拿来当笑话。”陈贝儿说,“这是一个很本能的反应。”
后来,导演、男主角逐一向陈贝儿、向中国人道歉,她在发布会现场为黄面孔争回了应有的尊重。
入行头10年,陈贝儿先在有线电视做娱乐主播,报道戛纳、威尼斯、奥斯卡,采访迈克尔·杰克逊、妮可·基德曼、木村拓哉,她开创了香港娱乐主播的多个先例。
2009年,陈贝儿转投博美娱乐,兼任体育市场部副总裁,负责香港甲组足球联赛球会南华及天水围飞马及出版社业务,逐渐接触体育行业和更多幕后工作。
·陈贝尔采访过的许多明星,都开创了香港娱乐主播的先例。
也是那一段管理、制作兼顾的经历,锻炼了陈贝儿的统筹能力和策划能力,让她拥有了看待世界更广阔的方式。
“丰富自己的人生认知,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”她对记者说。
人的故事,是最有力量的
经过几年的管理层岗位,陈贝儿依然放不下心中的新闻理想——2013年,她转投TVB,再次成为主持人、新闻人。这一次,她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。
在TVB的晚会舞台上,陈贝儿是一张熟面孔。不论是平时的慈善晚会,还是大型体育赛事的转播,或者是香港回归的周年晚会,甚至是国庆晚会,她都以知性稳重的形象深入人心。
另一方面,退去华服,素面朝天做新闻的她,更有另一番的味道。
2017年开始,陈贝儿主持一部名为《嫁到这世界边端》的纪录片。片中,她寻找远嫁世界各地的香港女孩,跟她们同行,了解她们爱情背后的酸甜苦辣。
这个纪录片里,有香港女孩的韧劲和理想。她们或放弃高薪,远嫁异国,或力排众议,为爱献身。陈贝儿跟拍远嫁到尼日利亚的港女的生活,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“为爱走天涯”。
“有些地方真的非常混乱,我们一下飞机就必须聘请警务人员贴身保护,否则很可能遭遇生命危险。从香港嫁到那里,需要很大勇气。”
·纪录片《嫁到这世界边端》。
当然,在这个纪录片里,也有最现实、最直接的生活问题:柴米油盐,人情世故。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,爱情如何继续?非裔丈夫在香港受到歧视,又该如何平复?有人忍痛离开香港,有人决定默默忍受一切。
一个个香港女孩的爱情故事里,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,更是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代人的悲喜纠葛。
如今,这部纪录片拍到了第三季,陈贝儿也收获了许多女性朋友。她们建了一个群,每天在里面分享生活。
“有困难的时候说困难,没事的时候就分享一下今天煮了什么菜,我们希望让大家知道,不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会有人支持你,这种感觉是很宝贵的。”陈贝儿说。
这也是另一种,Girls help girls。
除了《无穷之路》《嫁到这世界边端》,陈贝儿还做过许多接地气的新闻。包括关注香港残障儿童的《用爱站起来》,讲述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港定居者故事的《寻找家香味》,还有讲述文化遗产的《传承之路》……
·纪录片《传承之路》。
在这些片子里,人们看到陈贝儿卸下精致妆容,穿着运动鞋甚至拖鞋,带着草帽,走向每一个普通人,对话每一个普通人,真诚且温柔。
她说:“从娱乐新闻到现在,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做的就是人的故事,人的故事是很有力量的。”
“走过那么多路,见过那么多人,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”记者问道。
“我觉得是认识的力量。这次《无穷之路》在香港很多学校(交流),同学们给我很多正面的反馈。我也跟他们说,不要光听我说,而是要真正抽时间回到祖国,用自己的眼睛去看,用自己的耳朵去听。”陈贝尔说,“你认识得越多,你对国家的信心就会越大。”
·纪录片《无穷之路》。
备注“环粉”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
商务合作请联系
电话:010-65363483、65363115
QQ: 3144809109
邮箱:3144809109@qq.com